1. 首页
  2. 更多栏目
  3. 两性技巧

产后怎样避免这些性生活的雷区

  生完孩子以后,很多新妈妈都觉得卸货之后的日子并没有多么的轻松,反而比较怀孕的时候还要累人了,不仅是身体方面还是生理方面,都还没有完全恢复好,有些新妈妈还有家里人一起帮着带宝宝相对还轻松点,可是对于性生活来说,就没有人可以帮你了,只能自己照顾自己,产后性生活的和谐还是比较重要的,可是偏偏就有这五件事情会影响性生活的和谐与否。

产后怎样避免这些性生活的雷区1

  产后这5件事导致性生活不和谐

  产后42天不能同房

  在很多人看来,坐月子的时间是30天。要是到了30天,恶露已经排完,是不是意味着可以同房了呢?

  不!“坐月子”在医学上称为“产褥期”,通常持续6-8周时间(约42-56天)。产褥期同房,最坏的结果就是导致“产褥期感染”。

  而剖腹产的妈妈,则要花更多的时间才能达到身体的康复。因为剖腹产除了子宫、阴道等部位的修复,还需等待手术伤口愈合。

  产后阴道松了,如何“紧”回来?

  不少妈妈发现顺产后,阴道不如以前紧致了,内心默默有点羡慕剖腹产的妈妈。

  其实,医学研究表明,剖腹产妈妈的产道也会变松。因为在孕晚期,妈妈体内的孕激素会升高,使产道扩张,为宝宝的出生做准备。

  有什么办法可以让它“紧”回来呢?

  最可行的办法是坚持“凯格尔运动”,这种运动是目前恢复盆底肌肉最为普遍有效的方法,而且操作起来非常简单,也很有隐蔽性,通俗浅显地说,就是憋尿的动作。

  每天坚持做3次,每次进行10次左右的收缩,每次收缩保持5秒钟左右。坚持几个月,阴道肌肉通常会得到比较好的恢复。

  甚至有的妈妈反映,坚持几个月,阴道比产前更紧致了(当然,这和个人的身体情况有关)。

产后怎样避免这些性生活的雷区2

  哺乳期月经还没恢复,需要避孕吗?

 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:要避孕、要避孕、要避孕!

  为什么说到这一点,因为身边有两位妈妈因为哺乳期没避孕,一不小心就怀上了。真实案例摆在面前,不希望大家也这么被动,所以要重点提醒大家这事。

  哺乳期同房,为什么会觉得有点痛?

  有些妈妈反映,产后同房过程中,隐隐约约觉得有点痛,这种情况正常吗?

  据调查,50%以上的妈妈在产后的2-3个月内同房会有不适感,有可能是因为阴道恢复情况不理想,有可能是因为阴道干涩。

 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?

  如果是阴道恢复情况不佳导致,必须暂停同房,等身体全面恢复了再来尝试(怎样才能知道身体有没有全面恢复?自己的感觉不一定靠得住,最好做产后检查)。

  如果是因为阴道干涩,可以通过爱抚等方式,让双方都进入状态了再尝试。当然,也可以借助润滑剂来解决这个问题(别太保守,必要的时候就应该解锁新用品)。

产后怎样避免这些性生活的雷区3

  产后“性冷淡”怎么办?

  有人说,产后“性趣索然”,这事就应该怪老公。别以为这是在瞎掰,看看以下的分析,或许你就知道为什么了!

  通常,产后妈妈“性冷淡”,多半和以下两个因素分不开:

  实在太忙了!

  体力不支,累成狗,绝对是80%的妈妈“性冷淡”的原因。

  要知道温饱、睡眠、性,都是人的基本生理需求。睡都睡不够的情况下,还会想“性”这回事吗?

  再有,啪啪啪是个体力活,如果每天不仅要给宝宝24小时的贴身照顾,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,这种情况下,请问谁还能有力气干那事?

  想要改变这种状况,那么老公就要主动帮忙照顾宝宝、分担家务。妈妈的精神气足了,该“翻牌”的时候,自然就不再打退堂鼓了。

  怕看到老公嫌弃的眼神

  产后没有妊娠纹、身材不走样、乳房没下垂的妈妈,绝对是少数!

  很多妈妈担心老公看到自己不再貌美如初了,同房时会不由自主地遮遮掩掩,很难放开,没法进入状态,于是无可避免地就出现了“性冷淡”。

产后怎样避免这些性生活的雷区4

  总结:以上的五点情况虽然说会影响了性生活的和谐,可是也是新妈妈们在产后将要进行性生活最要注意的事项,这些都和自己的身体情况息息相关的,千万不可以马虎了,因为产后的身体比较虚弱,子宫还有阴道都处于一个恢复期,这时候如果进行激烈的性生活对它们会有伤害,影响身体的正常恢复,这时候老公一定要体谅妻子,还要照顾好妻子和宝宝,这样女人的身体恢复才有帮助。

重振男人雄风,让每次性爱都能坚挺30分钟以上,远离性无能,做个真正的硬男人,彻底把她征服!可关注初级道家房中术课程。
(Visited 15 times, 1 visits today)

原创文章,作者:道医阁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66.daoyig.com/166157.html

联系我们

微信:daoyige1000

在线咨询: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

邮件:1170817264@qq.com

工作时间:周一至周五,9:30-18:30,节假日休息

QR code